摘要:在當代中國 ,一個人因其作品而成為引人矚目的“文化現象”,這本身就頗耐人尋味 ,更何況是在向不入高人雅士之目的通俗文學領域 ,“金庸現象”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范本。關于金庸及其武俠小說 ,在幾次“熱”潮過后 ,特別是在學者文人參與討論之后 ,分析闡釋的余地似乎不大 ;而俟“熱”潮消退 ,再組織這一組筆談 ,又似有炒冷飯之嫌。不過 ,正如宋人蘇軾所言 :“不識廬山真面目 ,只緣身在此山中”,對文化現象的關注和研究 ,往往拉開一定的時空距離 ,方能避免更多的意氣之爭、情緒化的價值評判 ,從而更加客觀、深入。組織本次筆談的初衷便在于此。參加筆談的多為研究古典文學且知識儲備和識見又不囿于此的學者 ,故能做到從多層次、多角度審視金庸小說的價值、地位 ,更多持平之論 ,其中不乏見解深刻的文章。